bob.com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SWOT分析

发布时间:2023-08-01 15:24:18    浏览:

[返回]

  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供给由短缺向相对过剩转变,消费者的需求也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供需关系的转变推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利用地方特色农产品资源,大力推动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正是提高地方农产品及生产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榆林山地苹果产业化建设,阐述榆林山地苹果的优劣势、发展机遇及挑战,进而为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

  榆林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海拔较高,平均海拔1100米以上,是中国日照高值区之一,也是陕西省日照时间最长的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2593.5~2914.4小时,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资源为榆林发展山地苹果产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6年5月,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现代果业强省建设的意见》,强调要继续优化果业区域布局,在全省范围内实施苹果产业“北扩西进”战略,将“北扩”放在了更为优先的位置。而榆林作为全省果业“北扩”的前沿阵地,紧紧抓住全省苹果“北扩西进”和实施“3+X”工程战略机遇,在南部丘陵沟壑区发展百亿级苹果产业,构筑了榆林苹果产业与全省苹果大格局融为一体的宏观有利态势,夯实了南部山区实现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探索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截至2019年底,全市苹果面积发展到100万亩,苹果总产量60万吨,产值50亿元。但是由于榆林山地苹果存在土地流转不规范、现代化水平不高、苹果产业体系不完整、品牌效益不明显等诸多问题,产业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

  SWOT 分析法是基于对分析主体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竞争中的机会、威胁,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将资源和行动聚集在分析主体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为制定提升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清晰思路的一种分析方法。本文利用 SWOT 分析模型,着手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对榆林山地苹果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探究适合榆林山地苹果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1. 自然条件优越。榆林市山地苹果产区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资源,地处北纬36°57′~39°35′(同世界上优质苹果产区处在同一纬度线上,如美国加州蛇果、日本富士果、阿克苏果、烟台苹果等),产区地形梯次分明、通风透光,空气清新干燥,土层厚、海拔高、日照长、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具备优质苹果生产的全部7项主要生态指标,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是中国山地苹果的核心产地。所产苹果色艳、硬度大,酸甜适度、蜡质层厚,耐储运,果品质量指数全部优于国家鲜果标准。

  2. 标准化生产起步良好。榆林市山地苹果市县乡服务体系健全,米脂、子洲、吴堡建立了榆林山地苹果试验站,子洲建立了榆林山地苹果专家大院,制订了《榆林山地苹果技术标准综合体》16项。全市建成国家级标准园2个共1000亩,省级生态果园35.8万亩,市级标准化示范园52.7万亩,矮密示范园4200亩,果畜沼生态循环果园15.6万亩,完成老果园改造提升38.2万亩,认定绿色果品基地28.7万亩、有机基地1.4万亩,苹果标准化生产起步良好。

  3. 拥有一定的品牌优势。“榆林山地苹果”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成为全省首个通过农业部整市苹果地标认证的地级市。同时,申请了榆林山地苹果品牌商标、标识,制定了榆林山地苹果品牌监督管理办法,果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被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授予“陕西省苹果优秀区域公用品牌”称号。构建起“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现代化品牌体系,“米脂婆姨、塞上福、满山红、灵宝山”等山地苹果品牌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果业界形成了“世界苹果看中国,中国苹果看陕西,陕西好苹果的代表在榆林”的共识。

  4. 营销体系相对健全。榆林市按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路,在北京、上海、西安等一二线个榆林山地苹果形象店,进行线下直销。依托阿里巴巴、淘宝、中国网库等电商平台渠道,建成电商企业25家,开设各类网店、微店500多个,大力促进网上销售bob.com。在组织参加的各类果品博览会、推荐会、品评会中,榆林山地苹果先后获得果王大赛一、二、三等奖各1个,优质苹果奖金奖38个、银奖43个。榆林山bob.com地苹果销售范围已覆盖华东、华北和西南等地区,出口到东南亚、中亚等多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

  1. 基础设施滞后。榆林市南部绝大多数地区属于“雨养农业”,虽然近年植被改善,雨量增多,但降雨分布不均,4-5月份是苹果生产的关键时期,天气较为干旱,人工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基本上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机械化作业水平落后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且劳动力成本比重大。产业后整理环节(苹果产业后整理是指苹果生产出来后,进行分拣、包装、冷藏、销售等一系列整理过程)薄弱,特别是冷气库、智能选果线、冷链冷运、精深加工是最大短板,表现为冷藏总量小、分选设备缺失、精深加工少,冷链物流体系还是空白。每年受到不同程度冰雹灾害,防雹效果最好的是防雹网,但防雹网投资成本较高(2500-3000元/亩左右),果农负担困难,目前,建成防雹网的覆盖面积不足1万亩,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

  2. 品牌效益不明显。一方面榆林山地苹果虽然有一定的知名度,“榆林山地苹果”也已获得农业部地理认证,但由于营销宣传手段落后,没有发挥新媒体快捷的优势,导致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影响力不大,品牌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消费者尤其是外地消费者对榆林山地苹果还缺乏足够的认知;另一方面各发展大户和合作社缺乏品牌意识,没有集中全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很多种植户苹果生产处于“黑户”阶段。

  3. 组织化程度不高。榆林市目前苹果繁育体系尚未建立,大部分果树苗多从山东、杨陵、延安等地调入,品种混杂、质量无法保证,导致新建果园质量不高。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不力,不能严格按照《榆林优质山地苹果栽培技术规程》进行统一栽培和管理,苹果栽植面积的迅速扩大与先进实用技术、常规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不同步、不对称,技术培训明显滞后。

  4. 技术支撑不力。目前,榆林市共有园艺工作人员255人,其中高级职称50人、中级107人、初级98人,果树专业技术人员不足100人,能开展实践指导生产的不足30人,远不能满足苹果产业发展的需要。受职称岗位设置限制等因素,专业技术人员上升渠道被堵,工作积极性差。市县区级园艺部门由于受人员编制的限制,进不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整体队伍不全,业务不专,素质不高,断层现象严重,特别是随着电商、出口、加工业的发展,存在“找不来、用不好、留不住”专业人才的问题。

  1. 市场前景较为广阔。 目前,国内外果品的消费仍以苹果等大宗果品为主,以特稀果品、时令果品和错季果品为辅,总的特点是多需求、多层次、多样性。国际市场上以欧洲、北美、大洋洲、日本及东南亚市场需求相对稳定,产量也比较平稳;非洲、中东、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生产量较小,市场潜力巨大。据榆林市果业部门反映:2019年榆林山地苹果仅出口到土耳其等少量国家,出口量不足一千吨。国内市场上,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果品消费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按我国食物构成发展规划和平衡膳食标准:年人均食用果品80公斤计算,尚有近一倍的需求潜力(目前我国年人均果品年消费量约45公斤),苹果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目前榆林山地苹果的主要市场集中在陕西境内以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量潜在市场有待开发。

  2. 发展机遇良好。从国内苹果生产来看,山东、辽宁等传统产区由于老果园退化、苹果种植出现下降态势。从全省苹果生产来看,苹果种植优生区正逐步向陕北山地尤其是延安北部和榆林市南部地区扩张。延安、铜川、咸阳、宝鸡等地树龄在20-30年以上的占到40%,产量和质量已经开始下滑,未来10年将有400多万亩需要更新淘汰。同时,关中、渭北地区常年雾霾笼罩,污染严重,对果品质量侵害较大,榆林作为优生区的北端,土地资源广阔,25度以下可用栽植苹果的坡耕地至少在300万亩以上。

  3. 产业发展氛围初步形成。榆林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优质山地苹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榆林市优质山地苹果产业发展技术服务与管理考核办法》,计划从2019年起市级每年投资1.5—2亿元,县级配套3—4亿元,撬动民间资本3—4亿元,大力发展山地苹果产业。南部县区党委、政府把山地苹果产业作为助力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抓手,配套制定扶持政策和考核奖励办法,对榆林苹果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了“优势在山坡,致富靠苹果”的共识。

  4. 作物对比效益明显。在榆林市南部丘陵沟壑区,山地苹果因其气候适应性强,耐储运,市场稳定,优果优价,每亩纯收入平均在6000元以上,最高亩收入达到2.5万元,远远高于种植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传统作物的收益,具有很高的比较效益,容易受到栽植区农民的青睐。

  1. 产业发展有顾虑。一方面,部分县区对山地苹果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推动力度不够,有的认为发展山地苹果产业就是栽果树,忽视果园后期管护、储藏加工、品牌建设和宣传营销等重要环节;另一方面,群众对山地苹果发展有顾虑,由于苹果产业是一项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要求高,前期投入大,受自然、经济和技术等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而南部山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些都影响了新型经营主体的引进、社会精英和工商资本的下乡。

  2. 劳动力资源短缺。据统计,2019年底,榆林市南部六县常住人口达93.2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2.52万人,而且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青年人大多外出打工),劳动力占比很低。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仍会有大量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农村“空壳”现象较为普遍。苹果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粗略统计平均每个劳动力可以管护5—8亩果园,按照“十三五”期间,全市发展100万亩山地苹果计算,所需劳动力在12.5—20万人左右,劳动力资源短缺问题将会影响苹果产业进一步发展。

  3. 省内外品牌竞争激烈。陕西省内,洛川苹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黄土高原上的创举”发展成为引领中国苹果发展的风向标,并多次以专供苹果和“国礼”苹果的身份出现在重大活动和国际事务之中,2019年11月,经评估该品牌价值500亿元以上,仍然是陕西苹果第一品牌;陕西省外,烟台苹果、庆阳苹果、灵宝苹果等享誉国内外的苹果基地和品牌,由于优良的品质、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依然牢牢占据中国苹果产销排行榜前列。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如此激烈的竞争,榆林山地苹果的突围之路并不容易。

  4. 土地流转不畅。要发展壮大苹果产业,首先要解决土地规模小的问题。尽管这几年榆林市土地流转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受到农村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流转价格低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普遍存在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担心土地一旦流转出去,到时难以收回,因此,宁愿撂荒或交人代耕也不愿流转。所以大部分土地流转仅限于部分村民将闲置土地出租或者种植户将自家地兑换集中而形成一定的规模,土地资源禀赋没有达到最大限度体现,土地流转产生的效益不明显。

  一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和陕西省苹果“北扩西进”、“3+X”工程战略机遇,紧抓山地苹果这一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将其做大做强。按照“科技支撑、生态优先、循环发展”的思路,优化品种结构,应用现代栽培模式、新型经营方式、省力化栽培、机械化作业,推进产业后整理,扩大基地规模。二是要以市场潜力和市场预期为导向,优化山地苹果种植品种,繁育一批符合市场口味的优良品种,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本市畜牧业基础好的优势,全面推广“果—畜—沼”生态循环果园建设,加快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果园有机质,突出地方特色,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围绕山地苹果区域特点,着力加强品牌建设和保护,全面提升产品质量、附加值和产业效益。一是加强质量监管。建立完善苹果质量生产标准、检测检验和监管体系,严格苹果生产、流通、仓储、销售各环节管控,采取最严厉措施、实施最严格监管,实现全程可追溯,提高质量安全“公信力”,让消费者吃的放心。二是培育果品品牌。实施品牌提升工程,着力打响“榆林山地苹果”品牌。支持龙头企业搞好果品品牌经营管理,探索建立“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经营机制,支持各类品牌主体争创“陕西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努力提升品牌苹果规模和效益。三是加强品牌管理。制定榆林山地苹果品牌使用管理规则,规范使用程序和行为,做好榆林山地苹果品牌商标、标识、域名的监督管理和依法保护工作,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发和认定,加强苹果原产地保护,严厉打击假冒品牌商标和标识的违法活动。

  探索完善“大企业作引领,中小企业作支撑,果农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与职业农民为基础,现代果业园区为载体”的生产经营模式。切实提高果树产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一是壮大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省内外重点龙头企业来榆投资发展,重点培育陕西榆林果业集团,扶持集团建设大型的果品批发市场,搭建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切实增强集团经营能力。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三是加快果品精深加工。出台果品精深加工和关联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支持果品脆片、果汁、果脯、果酒等精深加工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果袋、果箱、果网、物流、中介、劳务等关联配套产业,促进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

  立足抓住用好当地专业人才,加快培养乡土人才,积极引进一批果业高层次、高学历专业人才,解决人才短缺和断层问题;建立激励和稳定现有人才队伍长效机制,增设职称岗位数量,激发基层技术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设置公益性岗位,为基层充实一批大专院校果树及相近专业毕业的技术人员,配备和培养一批能持续服务果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不同层次人才聚集效应,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充分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榆林学院、榆林职业技术学院资源,开展“百万果农素质提升”培训活动。积极推进政府、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建创新技术平台,鼓励支持科研院校和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推动科学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结合农村“三变”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解仲裁,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入股、代管等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现代果业经营体系。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果农采用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生产托管、园区带动等方式与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果农管生产、合作社统基地、冷藏分选初加工、龙头企业精加工和营销的产业格局。

  加强对果业文化的挖掘、研究和推广,大力推进果业文化和果树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果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提升产业竞争软实力。一是丰富苹果文化活动。积极举办不同形式、丰富多彩、黄土风情浓郁的果业文化活动,开展苹果书画、电影、歌曲、曲艺等创作活动,讲好榆林山地苹果故事,丰富榆林果业文化表现形式和内涵。培养一批宣传榆林果业文化的学者和专家,作为弘扬榆林果业文化代言人。二是推动果旅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果树产业与红色旅游、黄土文化、绿色餐饮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果园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健康养生、创意农业、农耕体验融合的新业态,拓展现代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