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com全村350多人以盆景为业未来年产值将达3000多万元 双龙村盆景成了“聚宝盆”

发布时间:2023-06-25 21:02:50    浏览:

[返回]

  重庆南山,素有“城市肺叶”“山城花冠”之美誉。其中,“山城花冠”的名号与传承了200多年的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山盆景技艺”密不可分。

  在南岸区南山街道双龙村,有超过三成的村民从事盆景产业。他们在发展中求新求变,又打响了“中国南山杜鹃盆景之乡”的名号。

  近日,重庆日报记者走进双龙村,探访当地在发展南山盆景产业中传承与求新的故事。

  该村地处海拔300至800米的南山风景区腹地,毗邻南山植物园、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森林覆盖率达85%。山丘地貌、酸性土壤、深厚土层、充足日照、丰沛水源等优越条件,让这里成为众多花卉苗木的理想生长地。

  经过历代官商造屋建园,南来北往传经送宝,师傅徒弟代代相传,当地逐步形成了渝派特色的盆景技法特征。

  上世纪50年代,南山植物园开始建设,彼时市政园林需要依托当地村民管护,双龙村很多村民因此成为花卉苗木种植的行家里手,花卉苗木种植、盆景蟠扎造型等在当地蔚然成风。

  随着时间的推移,蜡梅、罗汉松、三角枫等数十个品种的“南山盆景”渐渐有了知名度。如今,全村1157名村民中,就有350多人以盆景为业,苗木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年产值2000多万元。

  “虽然品种多,名气也不小,但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开始意识到,要走一条高附加值的转型之路。”双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韩庆告诉记者,除去林地,全村真正可用于花卉苗木种植的土地并不多,相较于北碚静观、巴南一品,以及四川的成都温江、郫都等地动辄上万亩的种植规模,双龙村简直不值一提,“所以我们必须走高附加值之路,才能将盆景产业做优做强。”

  现年68岁的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田一卫,为双龙村盆景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契机。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会上,由田一卫带去的两株杜鹃盆景卖出了7000多元高价。

  “经过30多年发展,杜鹃盆景从规模和产值上看,均已占到全村盆景产业比重的85%以上。”韩庆说,通过大户带领以及田一卫等盆景大师的“传帮带”,双龙村已培育出三代市级盆景艺术大师5人、花卉园艺师12人、盆景技艺非遗传承人30人,花木盆景种植户150户。

  以杨彪、张乾川、邱定喜、肖庆伟等为代表的大户赴外参展屡获国际国内大奖。进入21世纪后,双龙村的杜鹃盆景更加声名远播,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授予“中国南山杜鹃盆景之乡”的称号。

  “形成层能否对准,是嫁接能否成功、品种能否完成更换的关键。”6月21日,在自家小院里,双龙村双燕组村民邱龙一边拿着嫁接刀小心翼翼侍弄,一边向记者介绍盆景嫁接的要领。

  经过为期半个月的绑扎固定后,这盆由米叶罗汉松和中叶罗汉松嫁接而成的盆景,形态将更美更丰腴。

  邱龙10多岁时就开始跟着父辈学习盆景技艺,是南山盆景技艺的第二代传人,至今从业近40年。

  在他的4层小楼及小院里,儿子、儿媳经营着农家乐和特色餐饮,他则与300多株盆景为伴。其中最令他引以为傲的是一株精心打理了20多年、形如“寿”字的罗汉松。“前些年有人开出20万元的高价,我没舍得卖,有感情了。”

  “摘、栽、缩、疏、放、伤、变”,三弯九拐、疏根亮爪、古朴自然、雄浑苍劲……谈及南山盆景技艺要领和风格之变,邱龙如数家珍。

  他告诉记者,盆景属于小众消费,看似成本不高,但一株杜鹃盆景,从选坯、蟠扎、嫁接、修剪、bob.com养护,到配盆、上盆、定名,少则三五年,多则10余年,有些甚至要耗费数十年的心血。也正因如此,精品盆景价值不菲。

  “少则数千元一盆,多则上万元一盆,一年下来,一户花农卖出30多万元不是稀奇事。”邱龙说,2019年举办重庆南山千盆杜鹃盆景展后,知道双龙村盆景的人多了,大批来自沿海地区的客商来到村里采购,那年展会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全村就卖出了各类盆景2000多株。

  “有次一个旅行团就买走了我近百株小型盆景。还有一名来自温州的游客,精挑细选后花1.8万元买了一株。”邱龙说。

  韩庆介绍:“那场展会之前,一般是经销商来选购,近年来则主要是终端消费群体直接进村选购。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村里的盆景价格平均提高了30%左右。”

  据了解,去年双龙村人均收入超过4万元,其中蟠扎工匠每天收入至少500元,著名工匠则可高达每天2000元。

  随着声名远播,双龙村不再满足于出售“大路货”的盆景,眼光逐渐瞄准“精品”路线。

  前些年,该村投资1000万元建起占地1.3万平方米的盆景园,用以展示精品盆景。随后,南山街道以该盆景园为中心,打造了南山盆景展示交易一条街。

  “2021年,我们村卖出了一株3米多高的网红金弹子,价格350万元!”韩庆告诉记者,目前双龙村盆景产业主要分三类:精品盆景占比20%左右,一般盆景占比接近70%,微型、小型盆景等占比10%左右。

  “丰富高中低三个档次的产品线,实现单价从几百元到几万元、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的市场全覆盖,这是双龙村盆景产业当前发力的重点之一。”韩庆介绍。

  “接下来,我们将以南岸区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为契机,分三期打造双龙村盆景文化艺术产业园。”南岸区南山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产业园位于双龙村下石牛组,将整治土地70亩,配套建设灌溉、排水沟、生产便道等产业基础设施以及观光亭、观景平台等旅游观光设施。

  当地政府还将积极招商引资引进优质园林企业及花木大户入驻,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规划,逐步将这个产业园建设成为集制作、展销、教培、研学、观光旅游、绿化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

  产业园建成后,双龙村的盆景产业年产值有望增加1000万元,让“山城花冠”和“中国南山杜鹃盆景之乡”的名号越叫越响。

  双龙村“扭住”盆景这一传统产业谋发展,其间不断求新求变,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双龙村的盆景产业,历经了两次“转型”,一是从“小打小闹”到“走高附加值之路”,二是从提供“大路货”到培植“精品”。在稳扎稳打又求新求变的发展过程中,南山盆景的品牌效应逐步增大,产品竞争力逐步增强,农民收入逐步增加。

  传承是根。双龙村没有忘记“传承”,充分用好自身的资源禀赋并持续发扬光大,培育出三代市级盆景艺术大师5人、花卉园艺师12人、盆景技艺非遗传承人30人。

  依托发轫于200多年前的传统技艺,双龙村数代花农通过举办节会、建盆景园、建盆景文化艺术产业园等,让渝派特色盆景技法得以发扬光大,走出了一条“传承+致富”的新路子,可圈可点。

  重庆南山,素有“城市肺叶”“山城花冠”之美誉。其中,“山城花冠”的名号与传承了200多年的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山盆景技艺”密不可分。

  在南岸区南山街道双龙村,有超过三成的村民从事盆景产业。他们在发展中求新求变,又打响了“中国南山杜鹃盆景之乡”的名号。

  近日,重庆日报记者走进双龙村,探访当地在发展南山盆景产业中传承与求新的故事。

  该村地处海拔300至800米的南山风景区腹地,毗邻南山植物园、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森林覆盖率达85%。山丘地貌、酸性土壤、深厚土层、充足日照、丰沛水源等优越条件,让这里成为众多花卉苗木的理想生长地。

  经过历代官商造屋建园,南来北往传经送宝,师傅徒弟代代相传,当地逐步形成了渝派特色的盆景技法特征。

  上世纪50年代,南山植物园开始建设,彼时市政园林需要依托当地村民管护,双龙村很多村民因此成为花卉苗木种植的行家里手,花卉苗木种植、盆景蟠扎造型等在当地蔚然成风。

  随着时间的推移,蜡梅、罗汉松、三角枫等数十个品种的“南山盆景”渐渐有了知名度。如今,全村1157名村民中,就有350多人以盆景为业,苗木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年产值2000多万元。

  “虽然品种多,名气也不小,但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开始意识到,要走一条高附加值的转型之路。”双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韩庆告诉记者,除去林地,全村真正可用于花卉苗木种植的土地并不多,相较于北碚静观、巴南一品,以及四川的成都温江、郫都等地动辄上万亩的种植规模,双龙村简直不值一提,“所以我们必须走高附加值之路,才能将盆景产业做优做强。”

  现年68岁的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田一卫,为双龙村盆景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契机。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会上,由田一卫带去的两株杜鹃盆景卖出了7000多元高价。

  “经过30多年发展,杜鹃盆景从规模和产值上看,均已占到全村盆景产业比重的85%以上。”韩庆说,通过大户带领以及田一卫等盆景大师的“传帮带”,双龙村已培育出三代市级盆景艺术大师5人、花卉园艺师12人、盆景技艺非遗传承人30人,花木盆景种植户150户。

  以杨彪、张乾川、邱定喜、肖庆伟等为代表的大户赴外参展屡获国际国内大奖。进入21世纪后,双龙村的杜鹃盆景更加声名远播,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授予“中国南山杜鹃盆景之乡”的称号。

  “形成层能否对准,是嫁接能否成功、品种能否完成更换的关键。”6月21日,在自家小院里,双龙村双燕组村民邱龙一边拿着嫁接刀小心翼翼侍弄,一边向记者介绍盆景嫁接的要领。

  经过为期半个月的绑扎固定后,这盆由米叶罗汉松和中叶罗汉松嫁接而成的盆景,形态将更美更丰腴。

  邱龙10多岁时就开始跟着父辈学习盆景技艺,是南山盆景技艺的第二代传人,至今从业近40年。

  在他的4层小楼及小院里,儿子、儿媳经营着农家乐和特色餐饮,他则与300多株盆景为伴。其中最令他引以为傲的是一株精心打理了20多年、形如“寿”字的罗汉松。“前些年有人开出20万元的高价,我没舍得卖,有感情了。”

  “摘、栽、缩、疏、放、伤、变”,三弯九拐、疏根亮爪、古朴自然、雄浑苍劲……谈及南山盆景技艺要领和风格之变,邱龙如数家珍。

  他告诉记者,盆景属于小众消费,看似成本不高,但一株杜鹃盆景,从选坯、蟠扎、嫁接、修剪、养护,到配盆、上盆、定名,少则三五年,多则10余年,有些甚至要耗费数十年的心血。也正因如此,精品盆景价值不菲。

  “少则数千元一盆,多则上万元一盆,一年下来,一户花农卖出30多万元不是稀奇事。”邱龙说,2019年举办重庆南山千盆杜鹃盆景展后,知道双龙村盆景的人多了,大批来自沿海地区的客商来到村里采购,那年展会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全村就卖出了各类盆景2000多株。

  “有次一个旅行团就买走了我近百株小型盆景。还有一名来自温州的游客,精挑细选后花1.8万元买了一株。”邱龙说。

  韩庆介绍:“那场展会之前,一般是经销商来选购,近年来则主要是终端消费群体直接进村选购。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村里的盆景价格平均提高了30%左右。”

  据了解,去年双龙村人均收入超过4万元,其中蟠扎工匠每天收入至少500元,著名工匠则可高达每天2000元。

  随着声名远播,双龙村不再满足于出售“大路货”的盆景,眼光逐渐瞄准“精品”路线。

  前些年,该村投资1000万元建起占地1.3万平方米的盆景园,用以展示精品盆景。随后,南山街道以该盆景园为中心,打造了南山盆景展示交易一条街。

  “2021年,我们村卖出了一株3米多高的网红金弹子,价格350万元!”韩庆告诉记者,目前双龙村盆景产业主要分三类:精品盆景占比20%左右,一般盆景占比接近70%,微型、小型盆景等占比10%左右。

  “丰富高中低三个档次的产品线,实现单价从几百元到几万元、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的市场全覆盖,这是双龙村盆景产业当前发力的重点之一。”韩庆介绍。

  “接下来,我们将以南岸区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为契机,分三期打造双龙村盆景文化艺术产业园。”南岸区南山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产业园位于双龙村下石牛组,将整治土地70亩,配套建设灌溉、排水沟、生产便道等产业基础设施以及观光亭、观景平台等旅游观光设施。

  当地政府还将积极招商引资引进优质园林企业及花木大户入驻,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规划,逐步将这个产业园建设成为集制作、展销、教培、研学、观光旅游、绿化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

  产业园建成后,双龙村的盆景产业年产值有望增加1000万元,让“山城花冠”和“中国南山杜鹃盆景之乡”的名号越叫越响。

  双龙村“扭住”盆景这一传统产业谋发展,其间不断求新求变,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双龙村的盆景产业,历经了两次“转型”,一是从“小打小闹”到“走高附加值之路”,二是从提供“大路货”到培植“精品”。在稳扎稳打又求新求变的发展过程中,南山盆景的品牌效应逐步增大,产品竞争力逐步增强,农民收入逐步增加。

  传承是根。双龙村没有忘记“传承”,充分用好自身的资源禀赋并持续发扬光大,培育出三代市级盆景艺术大师5人、花卉园艺师12人、盆景技艺非遗传承人30人。

  依托发轫于200多年前的传统技艺,双龙村数代花农通过举办节会、建盆景园、建盆景文化艺术产业园等,让渝派特色盆景技法得以发扬光大,走出了一条“传承+致富”的新路子,可圈可点。

  亲爱的用户bob.com,“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媒体产业大厦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

搜索